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靠山》:礼赞千千万万支前群众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日报文艺 Author 黄发有

支前的车队 (资料照片)



礼赞千千万万支前群众

文 | 黄发有 
来源 | 《人民日报》


作家铁流的长篇报告文学《靠山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、青岛出版社出版)全书约50万字,展现了1921年到1949年间老百姓前赴后继踊跃支援前线的生动历史。这部作品从积累资料、实地调查到最终成稿,前后经历14年时光。作者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多达数千万字,足迹遍布山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陕西、江苏等地,对支援前线的当事人及其后辈进行深入采访,记录了上百个真实的支前故事,涉及上千人,其中不少史料和事件都是首次披露,为这段历史留下鲜活记录。

《靠山》重点描写沂蒙山人民的支前故事,同时涉及多个革命老区,有整体把握的大视野。作品中很多事件发生在作者故乡,他从小耳濡目染,又经过几十年的酝酿与发酵,所以笔墨饱含深情,能够带领读者穿越岁月的云雾,聚焦勇往直前的千千万万支前群众,再现党领导人民军队攻坚克难的奋斗历史,深入汲取党和人民生死相依、患难与共的历史经验。

支前的车队 (资料照片)

《靠山》在文体上有两方面的鲜明特色。其一,以报告文学为底色的跨文体写作。作者把历史、报告文学、小说几种文体的特征融合在一起,既有历史书写的特点,又有很强的文学性,给读者以多重阅读感受。书中穿插的历史文献带给我们真切的历史感,就像路标一样,指引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现场。书中配有照片,其中既有当年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原始图像,也有作者访问当事人的现场记录,这些珍贵照片成为文本的有益补充。

作者尊重历史真实,在整体情境上都是实时实地、真人真事,但在表现人物的思想过程、情感波动时,也运用了不少富于感染力的文学描写。在走访当事人及其后代的基础上,将他们的回忆融入文本,又跟原始文献相互印证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者合情适度的文学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可以说,这部表现革命年代的作品接续了红色经典文学传统,也进行了新的纪实文学探索。

其二,将鲜活的历史细节融入革命历史的洪流当中。《靠山》塑造的是支前群众巍峨如山的群像,他们有吃苦耐劳、不畏牺牲的共同品质,但每一个个体又都血肉丰满,有情有义。书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“沂蒙母亲”王换于,她在抗战时期创办了战时托儿所,抚养了八路军官兵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后代。作品生动记述朱瑞将军的爱人陈若克牺牲后,王换于将她安葬在自家土地里的细节,还着重写到粮食短缺时,王换于夫妇把麦种给孩子们吃的场景,其内心的挣扎、纠结令人动容。另一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特等支前英雄唐和恩,他在支前时携带一根竹棍,沿途在上面刻下一串串地名,记录他从老家莱阳出发,一路艰辛跋涉,跨越数省、总共4000多公里的行程路线。这根竹棍作为一份特殊的革命地图,成了革命年代的生动见证。

油画作品《支前》-作者:秦大虎

这些精彩片断让我们看到当事人的艰难抉择、生活智慧和英勇壮举,也让我们从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与升华。更重要的,作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,将心比心地感受当年革命的艰难,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,自觉捍卫胜利的果实。

总体而言,《靠山》在报告文学写法上有独到创新,在准确把握当下时代脉搏的基础上,为我们立体呈现人民群众支援革命的壮阔历史,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,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生动画卷,也给予我们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。

推荐阅读


 《靠山》丨铁流 丨人民文学出版社

建党100周年重点图书

鲁迅文学奖得主铁流重磅新作

一部反映人民群众革命年代踊跃支前的厚重之作

点击购买《靠山》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《靠山》:礼赞千千万万支前群众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